首页 / 资料下载 / 知识百科

单克隆抗体制备之杂交瘤细胞筛选的原理

发表时间:2022-11-16 访问次数:2168

  在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中,杂交瘤细胞的制备可谓重中之重,它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则关系到我们产生蛋白的质量以及相关成本问题。在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两次杂交瘤细胞的筛选,方法各不相同。下面,普健生物就和大家具体聊聊。

  第一次筛选:

  淋巴B细胞和骨髓细胞融合后即产生杂交瘤细胞,之后的选择性培养可谓第一次筛选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般我们会选择HAT培养液进行普通细胞的培养,一般采用两条途径:

  1、生物合成途径(D途径)。通过氨基酸和其他小分子融合成的原料来供应DNA分子的合成,其中也算作为辅酶参与这个过程,氨基蝶呤则会阻断DNA合成,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途径;

  2、应急途径(S途径)。利用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酐转移酶和胸腺嘧啶核糖核苷酸催化黄嘌呤和胸腺嘧啶合成相应的核苷酸;

  未融合的细胞在D途径中会被氨基蝶呤阻断,会因为缺乏繁殖能力而死亡;在S途径中会因为自身不具备S途径而死亡;

  第二次筛选:

  一般采用有限稀释克隆下拨的方法,将细胞多倍稀释后接种在细胞培养板上,其上清液可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标记为阳性孔。阳性孔中的细胞需要再次进行有限稀释操作,3-4次后,即可确认其中的细胞为单克隆抗体。一般来说,第二次筛选的过程也是一个鉴定的过程。

  总的来说,杂交瘤细胞的筛选需要进行4-5次,这样才能保证制备出来的细胞是合格的细胞,通过培养,产生的单克隆抗体才是我们需要的。但是这种方式制备出来的抗体因为外部条件的变化,会导致不同批次生产出来的抗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如果需要多次生产同样的抗体的话,我们需要构建稳定细胞株来进行制备。更多有关单克隆抗体制备方面的知识,敬请关注武汉普健生物。